您当前的位置:亲宝早教网资讯正文

一切爸爸妈妈都应该懂点心理学怎么激起孩子的内涵动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4-11 22:04:31  阅读:2699+ 作者:责任编辑NO。郑子龙0371

文丨山立老师·主播丨山立老师

家长冲出教育重围(二十六)

家庭教育的秘诀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我们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从小都是爱学习的。小的时候,我们对这样一个世界充满着好奇,问着十万个为什么长大。

但是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不爱学习,那是因为孩子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逐渐消退。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能量储油罐,孩子在学校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作为父母,需要给孩子心里的油罐存满动力原油,让家成为孩子永远的加油站。

当孩子在学校消耗了能量,回到家里是需要补充能量的,而不是继续消耗能量。

那么,要如何增加孩子的动力?

01

不恰当的奖励,让孩子失去了积极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家门前有一片美丽的草坪。一天,一群孩子来到草坪上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 25 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感觉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地收下了老人的钱。

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 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 5 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后来,老人的草坪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在故事的一开始,孩子们是自发地愿意在草坪上嬉闹的,他们这样做是自愿的,没有人奖励或者肯定他们这样的行为。

可是后来,当老人给予孩子们外在奖励后,孩子们反而丢掉了当初玩耍的单纯乐趣,成了为金钱奖励而玩,玩得很辛苦。

当奖励撤销后,他们当初本来拥有的玩耍乐趣也消失不见,老人成功地用外在奖励操控了孩子们的行为。

实际上,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自发自主的行为动力,无须外在奖惩的控制。

而很多时候,父母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会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

小时候,每逢考试前,妈妈都会跟我说:「如果你这次考试有两科达到 100 分,妈妈就送你一件你喜欢的新衣服。」

刚开始效果不错,为了得到新衣服,我很努力地学习,争取考两个 100 分。但慢慢地,我关注的不再是享受学习的乐趣,而是如何获得新衣服。

也就是说,不恰当的奖励机制,让我失去了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过度理由效应」,可拿来解释这种情况。

如果人们自己对某种活动有兴趣,则外加的奖励会成为过度理由,损伤人们原有的兴趣。外加的奖励诱导人们为使行为的外部过度理由得到解释并维持认知的平衡而必须消减自己原有内在的理由,从而造成「过度理由效应」,即外在过度的理由有伤害内在动机的作用。

人们原本的认知和行为是平衡的,当获得外加的奖励时,这种平衡被打破了,为了重新获得对自己行为解释的平衡,人们就会告诉自己,「我是为了这个奖励才这么做的」。这时,他的内部动力就失去了。

与此同时,如果取消外在的理由,通常是奖励,就会造成「不充分理由效应」,人们会终止行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为了促使孩子努力学习,会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但是,我们并不太主张物质奖励,偶尔使之可以,开心一下。但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在动力会因为奖励逐渐消减。

「过度理由效应」给人们启发:如果我们大家都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

放在孩子学习上,就是:父母要注意对孩子的奖励方式,不要让他以为自己是为了奖励而学习。这样会导致一个很严重的后果:没有了奖励他就不愿意学习了。

02

惩罚和监督,让孩子失去自控力

其实不仅仅是奖励会成为「过度理由」,惩罚也是。

我有一个学员,他从小的学习都是在父母严厉的监督和高压下底下完成的。如果不认真做作业,父母会打他或者骂他。

每年寒暑假,父母一出门他就不学习了。一听到父母回家的声音他立刻假装在学习,父母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摸电视机的后盖,看看他之前是在学习还是在看电视。

可见,这个孩子的学习是要靠父母监督的,孩子一旦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和控制,根本没有很好的方法控制自己,没日没夜地打游戏。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小时候受到父母严格的管控,到了大学沉迷于游戏,考试挂科。工作后,只有在上司的催促和要求之下才能完成工作,不然就是浏览网页,一天都在上网中消耗掉。生活上,有朋友来,就会收拾一下家,其他时间里家里一片混乱。

这样的人,整个心智模式当中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别人,为了父母学习,为了领导工作,而不是为了自己,甚至几乎找不到自己。

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小时候过度的外在约束,让孩子内在约束的力量和能力没有正真获得培养和发展。一旦没有外在的控制,这种自我,他就是完全处在失控的状态。

作为父母,如果想让孩子拥有自律的能力,并不是对他进行控制,恰恰相反,而是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主,给孩子机会和空间学习管理自己,慢慢地,他才能发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味他律,缺乏自律,当外在约束去除,自我将陷入失控与放纵之中。

03

过度竞争,让孩子失去学习动力

不恰当的奖励和惩罚会让孩子失去自控力和积极性,而过早过度的竞争,也会让孩子的内在动力逐渐丧失。

时下,许多家长对自己没那么多的紧迫感,对孩子倒是忧心忡忡。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孩子身上。孩子在幼儿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慢慢的开始参与社会竞争,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不允许孩子落下一丝一毫。

学习原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久而久之,学习是为了竞争而学习。

如今的教育体系中有排名机制,其实这未必是在增加孩子的动力,也许成绩优异的孩子会感觉到自信满满能量爆棚,但对于考试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内在的动力会因为对自己的失望和自卑而逐渐丧失。

其实,在孩子内在的力量还没有正真获得完全的培育和生发的时候,父母反复用外在的力量刺激孩子,将孩子的内在力量消减。

因此,很多孩子的自我管控能力和抗挫能力都很弱,这些都是因为过度的外在力量。

孩子的学习动力有两个类型。

外在的动力:父母的期望,同学的竞争,老师的要求……

内在的动力包括:自己想学,对学习感兴趣,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外在的动力是不稳定的,一旦学习上的竞争压力消失,孩子的学习热情也就很难维持,而内在动力下的热情可以陪伴孩子一生。活到老,学到老,这种内部动力就是最好的驱动因素。

作家毕淑敏说过:一个人躺在地上,如果他不想起来,那么十个人也拉不起他来,即使起来了也马上会趴下。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

如果你做不到一件事,无论是搞好关系,还是寻找爱人,还是减肥,都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想做。你永远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他自己决定醒来。

如果一个人真的喜欢做一件事,他的内在动力不会那么容易被消解,一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很重要的。

作为父母,需要呵护好孩子的内在动力,培养好孩子的内在动力,唤醒孩子内在的动力,孩子一定会慢慢的变优秀。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父之爱教育,让天下孩子像大山一样立起来。

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end-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