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临睡前跟一位妈妈聊起了关于孩子做幼小衔接准备的话题,聊到了孩子学汉语拼音、识字和诗词,还有关于数字书写和20以内加减法,最后也谈到了孩子的英语阅读和书写。最后的最后,我们聊到了教育方法和心态,我说了句最掏心窝的话:
放低期待,迎接惊喜
其实孩子比我们厉害,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总是去指责、抱怨或审视他们呢?
· 他们清楚自己何时要学习,何时要玩,对学习节奏的把握很适度。
· 他们知道用哪种学习方式更高效,对学习效果的判断很精准。
· 他们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对自己爱的事情,做十遍、一百遍、一千遍也不厌倦。
· 他们清楚自己的不足,对没有信心的事情,尽管慢一点,但也不会轻言放弃。
唯一要求我们做的是:
· 发现孩子,看见他们身上那种令人敬畏的美——坚强的意志力。
· 选择相信,相信“相信”的力量,孩子会越做越好。
· 迎接惊喜,你会发现和看见更多意想不到。
1-100,写了不止100遍
1-100,100张纸,是练习书写时的基础练习。孩子在幼儿园里写这样的纸张格子,写了至少有100遍,乐此不疲。书包里每天都会带回来一张,字迹有铅笔的、蜡笔的、水彩的,用各种笔写的。
有时,在家他也会随便找个纸出来写上一阵子;到了餐厅,居然用餐巾纸写字,模拟进行点菜记录。
有这样很长一段时间,我看到了他对书写的热衷,我能做的就是提供环境:
独立且安静的学习空间,舒适的桌椅,可自主选择的工具和纸张,不被打扰的时光......
后期,儿子在练习写英文字母时,随便抓来一张白纸,就开始写起来,从单词与单词之间没有间格,到学会用空格,然后到字体逐渐工整起来。
在看过孩子书写期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后,我深刻的体会到,当孩子执意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状态让人敬畏且尊重。似乎有一种能量——孩子内心的意志力,推动着孩子反复练习,坚持不懈。他认真且投入,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当看到自己的字迹越来越整齐的时候,儿子会飞奔过来,邀请我一起欣赏他的“作品”。
· 不用提醒,孩子清楚自己的字体不够完美。
· 不用催促,孩子比我们更想把字写好。
· 不用指挥,孩子会找到合适自己且喜欢的方式练习。
· 放松心态,你会看见孩子的字写得慢慢的变好!
书写练习初期小Tips:
▲ 鼓励孩子在白纸上随意写,刚开始的束缚和书写规则会给孩子压力。
▲ 爱上书写,比选择在哪种更规范的纸上写更重要!
花朵和彩虹,钟爱一生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花朵和彩虹,一直是我儿子绘画、手工制作的最爱元素。关于花的作品有很多,关于彩虹的画也是很多,花朵和彩虹有各种颜色,可以变幻各种形状,各种搭配,各种粘贴,各种塑造。孩子们的画、手工作品表现的恰好是心中最美好的期待,向往和生活都被孩子用最准确的语言表达着:生命,爱,阳光……
孩子们内心中有天然的美感,他们向往美好,这也是一种巨大的内在力量。
自发学习,创意活动
无人陪伴模式,精彩不断
我经常会用这6个词来形容陪伴孩子时的心态:
幼儿的节奏:慢,乱,低
成人的期待:快,整齐,高
孩子的学习和活动的方式,在忘我投入和思考的时候,动作会变得慢且磨蹭。有的时候他们会为了找到一个东西,把所有玩具都翻个底朝天,一地皆是,家里难以下脚。
这时,我们不知道起因,没看到过程,有很大的可能性开始发动各种嫌弃的眼神和肢体动作,指责和唠叨会一下子涌上来,又开始重申“家庭规则”:
- “快点收拾,要吃饭了!”
- “我刚收拾的,下次要学会不玩的玩具收起来。”
- “怎么又翻出来了,你拿出来也不用。”
- “你看这个红车也可以用呀,为什么非要找黄色的,自己乱扔的,找不到要自己负责。”
通常情况下,孩子对这些话是听不进去的,可能在他的脑子里,正在布局一个消防车救火的场景,黄色车里有重要人物和线索。我们这时的催促、阻碍、判断和打断等,反而会换来孩子特别大的反应:
· 或是扔东西
· 或是推倒已完成一半的作品
· 或是选择离开
· 或是开始哭闹(其实是在懊恼自己没有成功)
FU语说
成年人通常认为,大多数学习是教学的结果,而探索式的自发学习是不常见的。但实际上,自发学习更重要。
——FU语说
所以,我们该选择信任孩子,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一味的唠叨和重复。
如何做到
比何时做到更重要
· 玩具不整齐,我们大家可以晚一点再收。
· 吃饭可能会晚几分钟,此刻,孩子的创意思考的连续性比晚吃饭几分钟更重要。
· 孩子在回应我们时的慢半拍和不合作,是孩子进入了一种深度学习状态,警惕我们的思维习惯,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其实,这样一个时间段最应该珍视的是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意活动的过程。
还有更值得期待和发现的是:
了解如何做到,比关注何时做到更重要
我们是孩子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对手。只有对手,关注的问题才是谁先,谁快!在看待孩子如何学习这件事情上,我们要放平心态和放低期待。
当我们在讲究速度,要高效的时候,我们与孩子的互动,回应的眼神、动作、语言,传递的潜台词是不信任,我们的这些外显行为也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不曾被看到和关注。
· 珍视孩子的做事动机(那令人敬畏的意志力和内驱力)。
· 珍视孩子在为达成每一步小小成功时所用到的观察方式、思考过程和尝试过无数次的解决办法。更要珍视的是孩子的那些天马行空的创造力。通过这些,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和需求,而不是用我们的思维定式来限制孩子。
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拥有自我以及内心满足感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构建正向且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最后用萨缪尔.贝克特的经典名句与大家共勉:
Ever tried曾经尝试过
Ever failed失败了
No matter没关系
Try again再尝试
Fail again再失败
Fail Better这次的失败就好多了
——萨缪尔·贝克特